186-10759190

189-10355933

首页 >> 专家视点 >>文章 >> 何为中庸之道?
详细内容

何为中庸之道?

image.png

子思,名孔,是孔子的嫡孙。据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记载,他是《中庸》的作者。《中庸》原为《小戴礼记》中的一篇,宋代大儒朱熹把《中庸》和《大学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并列为“四书”,以此与古代的“五经”相对应,从此,《中庸》在儒家思想体系中获得了崇高的地位,成为儒家修身养性的纲领性文件。《中庸》集中记述了孔子的道德理想,他所钟情的中庸之道,是2000多年来中国人普遍推崇的处世之道。

中庸之道,首先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。“中庸”的“中”,指的是一种既不是太过也不是不足的中间状态;“庸”,一般理解成“用”,有人也把它解释成“平常”的意思。“中庸”就是用中间状态来做人做事,要不偏激、不走极端、不偏不倚,要适中、适度、恰到好处。与“中庸”相对立的状态,是“过”和“不及”,孔子认为,太过和不足都是不完美的,因此,他说:“过犹不及。”

中庸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?朱熹曾经举例说,盛夏酷暑时就应该喝冷饮,扇扇子,到凉爽的地方;隆冬严寒时就应该喝热汤,穿棉衣,就着火炉取暖,这就是中庸,就是平常。如果盛夏穿棉衣,隆冬扇扇子,就是怪异,就是走极端,“便是失其中矣”。总之,面对社会人生的种种问题,不急躁冒进,不消极退缩,不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,而是把握好分寸,审时度势,从容应对,这就是中庸之道的要义。

  孔子认为,是不是中庸,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一条重要标准。君子随时选择中道,做事有分寸,无过无不及;而小人则肆无忌惮,好走极端,所以君子中庸,小人反中庸。君子奉行中庸之道,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之下,都能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去做份内的事情,不会产生非分之想,也不会怨天尤人;而小人却总是铤而走险,妄图凭侥幸获得非分的东西。

  

image.png

  孔子把中庸看作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人生智慧,他认为古代的圣贤都是奉行中庸之道的。他说,尧曾经告诫舜要允执厥中”,即要坚守中道,而舜也曾经用同样的要求来告诫大禹。舜听从了尧的教诲,他喜欢征求别人的意见,又善于分析别人话中的含义,过与不及两种极端的意见他都能掌握,并选择适中的办法用于治理百姓,因此,孔子认为舜是有大智慧的人。

这种道德和智慧,实际上是一种很难达到的理想状态,孔子也清醒地认识到,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,大部分人都偏离了中庸之道。他说,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实行,是因为人们做事总是走极端,不是太过,就是不足;而那些选择了中庸之道的人,却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下来。只有真正的君子,遵循中庸之道,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。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渊,就是这样的一个人,他选择了中庸之道,就诚心诚意地去践行,再也不会放弃。

孔子所推崇的中庸之道,是一种端庄沉稳、把握分寸、持善用中的智慧,但是,很多人把“中”仅仅理解成“折中”,进而把中庸之道看成圆滑、不讲原则、不负责任、不能担当的人生态度。这种误解在中国流传甚广,以至于很多人都把中庸之道看成了糟粕。实际上,孔子非常讨厌那种不讲原则、玲珑八面、到处讨巧的老好人,孔子称这种人为“乡愿”,认为他们是危害道德的人。孟子也说这种人是“同乎流俗,合乎污世”,貌似忠厚老实,实则是乱义、乱信、乱德之人。

image.png

在《中庸》一书中,“中庸之道”还拥有更加博大精深的意义。《中庸》不仅把中庸之道看作为人处世的方法和智慧,还把它看作最高的自然法则,它通行于天地之间,不仅是道德伦理的总纲,也是万物之根本,天下之正道。

在《中庸》开篇,子思就把中庸之道提升到天人合一的高度。他说,上天赋予人的自然禀赋就是“性”,顺应天命之“性”做事就是“道”,这个“道”,就是人与天的和谐一致,通融无碍。这个“道”就是中庸、中和。

子思认为,“中和”首先是人道,喜怒哀乐没有产生的状态,人心是平静的,无所偏倚,就是“中”,这是人人具有的本性;以适中、适度的方式表达喜怒哀乐,就是“和”,这是天下通行的原则。“中和”也是天道,达到中和的状态,天地就会各安其位,万物才能繁衍生息。因此,在子思眼里,中庸之道既是修身养性的最高标准,也是天地自然的最高法则。宋代儒家对中庸之道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,比如程颐就认为,“中”是天下之正道,“庸”是天下之定理,中庸之道弥漫于天地六合之间,用来指导人生,必会终身受用无穷。

image.png

作为儒家修身养性的最高原则和道德伦理的最高标准,中庸之道对于人的自我修养和处世方法,提出了很多原则和规定。首先,中庸之道要求人们慎独自修。子思说,道弥漫于天地之间,无处不在,因此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常怀敬畏之心,做事谨慎。慎独的原则,其实就是要求人们自我约束、自我监督、自我反省、自我修养,把中庸之道内化为自觉的、主动奉行的道德法则。

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忠恕宽容。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核心,《论语》中记载,孔子曾经对自己的学生曾参说:“吾道一以贯之。”别人问这是什么意思,曾参回答说:“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”忠恕之道,就是推己及人,将心比心,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,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伦理规则,也就是孔子所主张的“仁”。

中庸之道还要求人们至诚尽性。子思认为,真诚是上天的原则,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。真诚是天地之道,它博厚、高明、没有止息。真诚是事物的起源和归宿,没有真诚就没有万物。真诚是自我完善,但是仅仅自我完善还不够,还要帮助别人,成就事物。达到至诚,就能与天地相通,能看到天地的征兆,预知未来;达到至诚,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,进而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。能充分发挥自己和万物的本性,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,就能帮助天地化育万物,与天地并列了。

《中庸》书还提出了一些规范社会人际关系的具体规则,如五达道、三达德、九经等。总之,中庸之道是儒家所推崇的最高的道德理想,其主旨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,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理想人格,达到至仁、至善、至诚、至德、至圣、合内外之道的理想人物。两千多年来,中庸之道深入到中华民族的的文化血液之中,塑造了中国人敦厚崇礼、内中外和、忠恕宽容、至诚至性的性格。中庸之道,是儒家思想的核心,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,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。


电话直呼
在线客服
发送邮件
企业位置
联系我们:
01056645613
18510252558
13661330335
礼部郎中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还可输入字符250(限制字符250)
技术支持: 乾圆国学网络服务中心 | 管理登录
seo se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