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6-10759190

189-10355933

首页 >> 专家视点 >>文章 >> 儒家的“君君, 臣臣;父父,子子”指的是什么?
详细内容

儒家的“君君, 臣臣;父父,子子”指的是什么?

image.png

 “君君,臣臣;父父,子子”出自《论语.颜渊》,完整的内容是:“齐景公问政于孔子。孔子对日,君君,臣臣;父父,子子。公日,善哉!信如君不君,臣不臣;父不父,子不子,吾得而食诸?”由此可以看出,齐景公对孔子“ 君臣父子”的观点很赞赏,并分析如果违背孔子的观点他就无法坐稳自己的王位。“君臣父子”的观点是孔子为了促进社会稳定、合理分配天下资源而建立的一种理论。如文中所说如果不能立起一种有效的分配制度,势必天下混乱,每个人都没有好日子过。

image.png

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,等级名分受到破坏,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,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。所以他告诉齐景公,“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”,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,才能治理好国家。孔子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,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。后来汉儒董仲舒藉着“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”的观念,提出“三纲五常”,促使汉武帝独尊儒术,并成为沿续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,影响深远。

image.png

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的一种伦理观念。三纲即君为臣纲、父为子纲、夫为妻纲,五常指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儒家用三纲五常作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教条。“三纲五常”学说,是西汉时董仲舒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而提出的。他认为“三纲”,是人们之间的伦常关系,而“五常”是用来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。他把三纲说成是“天”的意志,赋予它以神的权威;用“阳尊阴卑”的思想,论证了三纲的主从关系不能变化和颠倒,把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神化为宇宙的规律;把神学唯心主义世界观运用于伦理道德,论证了封建统治的神权、皇权、族权、夫权的合理性和永恒性,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纲常名教制造了理论依据。

image.png

现在的很多人认为,“君君, 臣臣;父父,子子”是孔子宣扬的等级制度论。因为在汉朝以后,儒教思想基本沦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,对原始儒家的很多观点都是断章取义,虽然借了孔子之名,却没有尊重孔子的原意,甚至完全背离了孔子的本意。

image.png

孔子的“ 君臣父子”思想本来有着积极的意义,之所以没有被忠实地贯彻,主要是因为君权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。君和臣都是一种社会分工,臣子扮演的角色是臣子和被监督者,而君王所扮演的角色则是君王和监督者以及自我监督者,这就要求君王有很崇高的德行,至少必须具备正直的观念和自我约束力。而且君王德行低劣,是非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又不足,因为无人可以监督、制约,那么社会秩序和规则就很容易被打破,如此一来,孔子“君臣父子”观点的积极意义就无法体现了。

孔子的“君臣父子”理论固然是非常脆弱的,保证了统治者的权力却,又没有对其进行制约,所以最终被统治阶层利用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孔子的出发点是为国为民,是为了建立起,种合理的社会制度,用以保障所有社会成员的合理权益。虽然在今天看来,“君臣父子” 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,但是“论从史出”,“君君,臣臣;父父,子子”的观念,就孔子时代而言绝对是先进的、积极的。


电话直呼
在线客服
发送邮件
企业位置
联系我们:
01056645613
18510252558
13661330335
礼部郎中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还可输入字符250(限制字符250)
技术支持: 乾圆国学网络服务中心 | 管理登录
seo seo